(2023 年 2 月 4 日 專欄)記者問,跌跌碰碰的垃圾收費,會如期在年底實施嗎?我說應該可以,但減廢成效成疑。
(2023 年 1 月 6 日 專欄)這是有關道歉信的故事,信件在去年七月以中、英、西班牙、印度、印尼及菲律賓共六國語言發出,但香港沒媒體提過,也可能無幾人知悉。
(2022 年 12 月 21 日 新聞稿)膠袋徵費水平將於12月31日增加至一元,並收緊對冷凍食品使用膠袋的豁免,以及限制街市每宗交易只可免費提供一個購物膠袋。眼見新階段徵費落實在即,綠惜地球(下稱「本會」)留意到各大超市仍未收起平口袋,任由顧客取用。
(2022 年 10 月 18 日 新聞稿)環境及生態局今日提交予立法會的文件預告,當局將提早至2023年第四季實施首階段規管即棄塑膠餐具措施,綠惜地球表示歡迎,但就提醒當局應將規管同時涵蓋外賣平台,並訂立清晰的即棄餐具減量目標,以便公眾監督減塑成效。
據說拾荒者有「喜訊」:每撿一個飲品膠樽回來,便可以換取「斗零」,有大家着數吧……? 為免年輕讀者不知斗零,先說明這是五仙的意思,而兩個五仙加起來就是一角了。不知者不怪,畢竟拿它到超市、街市、甚或茶樓消費,恐怕都沒人願意收。但也別看扁斗零,正所謂積少成多,聚沙成塔,拾荒者只須彎腰執撿130次,便能湊夠6.5元買個雞尾包;想對自己好一點吃11.5元的叉燒包,那麼撿230個膠樽吧;若果要惠及家人吃八片裝的排包,收集300個膠樽就行。...
香港每日平均棄置到堆填區的飲料膠樽,多達500多萬個,反映減塑及回收成效差強人意。在綠惜地球等環保組織的長年倡議下,環保部門正準備推出相關的生產者責任法規(producer responsibility schemes,PRS),以作對應。 簡單而言,PRS通常藉財政手段,例如按樽費、玻璃樽徵費等,以經濟誘因促使生產商、零售商、以至消費者等「生產者」,負擔應有的環保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