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薄雞尾包
(2022年8月22日 專欄) 據說拾荒者有「喜訊」:每撿一個飲品膠樽回來,便可以換取「斗零」,有大家着數吧……?
為免年輕讀者不知斗零,先說明這是五仙的意思,而兩個五仙加起來就是一角了。不知者不怪,畢竟拿它到超市、街市、甚或茶樓消費,恐怕都沒人願意收。但也別看扁斗零,正所謂積少成多,聚沙成塔,拾荒者只須彎腰執撿130次,便能湊夠6.5元買個雞尾包;想對自己好一點吃11.5元的叉燒包,那麼撿230個膠樽吧;若果要惠及家人吃八片裝的排包,收集300個膠樽就行。
蹲下、彎腰再起這連串執樽動作,年輕人可能看成小菜一碟,即使連續數百次也視作等閒;可是對普遍高齡的拾荒基層卻未必。關注拾荒群體的「拾平台」做過全港最大規模的拾荒者調查,成功接觸五百多位拾荒者,當中滿六十歲的高佔79%,代表每十人中便有八位年屆退休。但這只是故事開端,往下看,會發現滿七十歲(43%)和滿90歲(3.2%)的拾荒者,竟也不少。在那十六位以撿破爛維生的九旬長者中,一位更高達96歲……
這完全不是我們對安享晚年的想像。
十六位九旬拾荒者這個數字,相對於全港人口自是小數,但作為國際城市,哪怕一個也嫌多。奈何街頭巷尾僂背彎腰者,絕大部分是早該享清福的老人家。為一個麵包執撿幾百個瓶子,絕非「強身健體」的好差事,而是生活逼人的無奈。
由飲品商發起的「免『廢』暢飲」最近發表「區區有樽賞」報告,該計劃向清潔工和「收集回收物的人士」提供每個膠樽五仙回贈,在十一個月內收集到5,000萬個塑膠飲品樽。「收集回收物的人士」不少為基層拾荒者,報告強調「全職或幫工也好,(回贈)也格外有幫助」,試圖引證斗零有用論,提議政府制定飲品膠樽生產者責任法規時參考這數額。
很多拾荒抑和清潔工都是基層街坊,一個幾毫當然是幫補,也該不會有人嫌錢腥反對。拾平台的調查便發現,一半受訪者每月靠回收賺不到1,000元,也就是每日僅得三、四十元收入,夠買六個雞尾包。
然而,稍作「幫補」的說辭背後,可曾思考斗零這數額合理嗎?我不是搞民粹,但整理了國際間數十個實施膠樽生產者責任制度的數據,發現每個膠樽平均約值港幣一元,差不多是「免『廢』暢飲」倡議的二十倍,如此差天共地,可對得起我城僂背彎腰撿拾的長者?
也請別誤會提高按樽金額是為了益基層而損公眾荷包。其實消費者只須乖乖退還瓶子,便可以取回押瓶費,袋袋平安。把按金訂價一元,也才更具誘因,鼓勵多數人參與。當然,社會上總有少數「唔志在」的人扔掉膠樽,這就是「基層代理」上場的時候。
飲品生產商「出手咁低」,是看準基層勞工願意做,與人無尤?還是食硬基層勞工無議價能力,視之為「廉價勞工」?與其包裝為善意的幫補,更顯得是涼薄的剝削。而涼薄的不限於飲品商,還有香港政府。筆者取得環保署兩份文件,兩份都初步建議膠樽回贈金額為至少一角,雖略多於飲品商的方案,卻仍遠遜於國際水平。
對基層而言,真正的喜訊,只能是我城建立合理的社會福利保障,讓老有所依。而在得到保障之前,較次要的喜訊可以是,把膠樽回贈金額訂於一元起跳,讓想吃雞尾包的朋友撿約七個瓶子就成,而不是剝削性的130個。
還是那句,別涼薄了。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22年8月22日 明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