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及政策評論 Press Release & Policy Opinion

(2021年04月02日專欄)飲品膠樽垃圾氾濫,政府出計,市民每交回一個飲完的膠樽,賞你一角,以催谷回收量。不過坊間普遍認為金額太低,成效有限,有臉友更留言「人哋出個post都有五毛,香港人回樽得一毛」。

(2021年03月31日新聞稿) 飲品膠樽數量長年位居全球海洋垃圾前列,為監察海廢的重要指標*。過去一年,綠惜地球進行了40場淨灘,清點出共10,349個廢膠樽,完成了《飲品膠樽品牌調查年度報告(2019-2020)》。報告發現,香港灘岸出現最多的三大膠樽品牌垃圾,分別為近年進軍香港、華潤集團旗下的內地品牌華潤怡寶,全球飲品巨企可口可樂、及本地的維他。

(2021年03月25日新聞稿) 規管全球有害廢物貿易的《巴塞爾公約》(下簡稱「公約」),2021年起正式管制廢塑膠貿易。香港這個自由港,一直是垃圾貿易的中轉重鎮,過去對中國大陸荼毒至深。香港政府雖聲稱履行《公約》,惟本港廢塑膠主要來源地美國並非公約的締約國,仍可能利用香港這個自由港作惡。故此,8個環保團體促請環保署及海關,嚴格執行《公約》,重點抽查廢塑膠主要來源地的貨櫃,並主動定期向立法會及公眾匯報把關工作,向全球不屑商人發出「香港不再是垃圾貿易自由港」重要訊息。

(2021年03月05日專欄)這是一則「帶眼識數字」的警世文,附帶一個記者幾年前尋根問柢挖出來的一段故。它源於環境局近日的一段話:「觀乎過去十年間的宏觀數據,香港的都市固體廢物產生量由二○一○年的六百九十三萬公噸,降至二○一九年的五百六十七萬公噸,減少了18%。」廢物產生量減少,總算有交代,該開香檳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