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Articles News Articles

News Articles

膠袋徵費去哪兒?

datetime03 Sep 2022
Category
Keywords
images

(2022 年 9 月 3 日 專欄)「慳得一蚊得一蚊」是某連鎖大型超市2008年的廣告口號,時至今日依然深入民心。在這個物價高昂的社會,一元或許買不到甚麼,但每當提及加價,那怕是一元幾毫,升斗市民依然肉緊,膠袋徵費就是好例子。

加價之餘 徵費去向更惹關注

特區政府提出將膠袋徵費水平由5角增至一元,立法會又罕有地掀起一場「激辯」。有直選議員打着增添基層負擔旗號,要求取消徵費,亦有功能組別議員要求加價至兩元,冀進一步遏抑膠袋用量;金額固然是一大爭拗點,但徵費去向更令人關心,似乎代議士的立場亦較為接近。「慳到盡」的你,有否想過該如何善用徵費?

記得2009年首階段膠袋徵費實施時,筆者在一連鎖超市兼職收銀員,當時主管煞有介事提醒同事,要按收銀機的「要膠袋」按鈕,單據才會顯示5毫的膠袋費;店舖亦每季盤點膠袋存貨,逐個逐個數,務求與收到的款項脗合,好向政府交代。據環保部門透露,當時政府每年約有2,500萬元徵費收入。

直到2015年4月,第二階段膠袋徵費落實後,涵蓋範圍由原來約3,000間超市、便利店及健康護理和化粧品店的零售點,擴展至逾6萬間零售店舖,若要求所有商店都上繳徵費,無疑對中小企構成沉重行政負擔。自此,徵費採用由商戶保留的模式實行,袋袋平安。

倘加至1元 商戶收益逾31億

由庫房收入變為商戶收益,又豈止2,500萬元?環保署最新數字顯示,2020年本港共棄置約41.8億個膠袋,當中6.2億個屬獲豁免徵費的平口袋;若餘下的35.6億個膠袋以每個5毫的徵費計算,商戶就獲得約17.8億元額外收入。

徵費除了加價,亦會收緊豁免,即日後平口袋亦要收費。環境諮詢委員會估算,若日後將徵費定於一元,膠袋量可減少四分一,意味會使用31.35億個膠袋,變相是31.35億元收益;若徵費進一步提高至兩元的水平,膠袋量將大減4成至25億個,而商戶收益則反增至50億元,非常「和味」。

既然可增加收入,又不增加行政成本,難怪批發及零售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輝直言,零售業界對調高膠袋徵費未有很大抗拒;然而,社會又可能因此而產生收費變相「益商家」的怨氣。

英零售商 自願捐予公益團體

膠袋徵費的初心,絕非旨在為政府或商戶增加收入,而是希望透過經濟手段,令消費者減少濫用膠袋。徵費不論上繳庫房、抑或由商戶保留,都有其利弊,毋須非黑即白地二分處理。

在外國,膠袋徵費並非新事物,英國在處理膠袋費用上,便提供不同的想像:在2021至2022年度,英格蘭有42%零售商(涵蓋91%膠袋派發量)沒有將膠袋收入自肥,反而自願贈予社會公益團體,如環保、教育、醫療、保育等用途,發揮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精神。

減即棄文化 慳得一蚊得一蚊

反觀香港,環保署僅在網站低調宣傳:「我們鼓勵零售商捐出所得的膠袋收費,以支持合適的環保工作。」據悉,的確有個別商戶向非牟利組織捐出徵費,惟寥若晨星;其他商戶的徵費何去何從?我們無從得知。

筆者相信,不論是環保團體還是其他慈善機構,並非覬覦一元幾角的膠袋捐款,而是更樂見人人自備購物袋,既可「慳得一蚊得一蚊」,也能減少即棄文化,並且共同對應日趨嚴峻的塑膠污染挑戰。 

張雅婷
綠惜地球高級項目主任
2022 年 9 月 3 日

香港經濟日報 膠袋徵費去哪兒?

We value your privacy

We use cookies to enhance your browsing experience, serve personalized ads or content, and analyze our traffic. By clicking "Accept All", you consent to our use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