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文章 新聞文章

新聞文章

塑新生停產 綠惜地球促當局今年內提交生產者責任草案

datetime2023-06-18
分類
標簽
images

(2023 年 6 月 18 日 新聞稿)全港首個最大規模的準食品級 (rPET) 塑膠回收設施塑新生有限公司 (New Life Plastics Ltd),四月中暫停生產。停產的其中主因,是香港廢膠樽回收率低,供不應求。綠惜地球稱,「大有來頭的塑新生也難永續經營,反映政府再不盡早推出飲品容器生產者責任法規,回收再造業者將繼續『無運行』,並打擊公眾的回收信心」。

綠惜地球指出,塑新生此聯營項目,結合上市公司碧瑤的全港回收網絡、歐綠保 (Alba)的專業回收技術 (香港的四電一腦廠 WEEE · PARK便由它建造及營運),加上飲品龍頭太古可樂的市場優勢,由它們負責收集、回收及再造廢膠樽,理應「無得輸」,沒想到2022年1月投產不到一年四個月,便難以為繼。

塑新生座落環保署轄下的環保園,按租約協議,頭兩年的回收及處理量為平均每日約15公噸,最終增至約30公噸。然而,塑新生今年頭三個月平均每天只接收及處理約10噸,與15公噸的目標還差三分之一。而到了四月,每日的平均處理量更進一步插水至一公噸,成績差強人意,也違反合約要求。

按塑新生的說法,「現時香港膠樽回收率偏低,目前工廠的處理量只有總處理量的30%。」

要扭轉回收成效,強而有力的生產者責任法規至關重要,藉經濟誘因驅動公眾參與及推高回收成效;奈何法例最快2025年才出台,塑新生只能藉增加收集成本搶膠樽,但如此一來,便可能面臨每做一噸、蝕一噸的窘局。

綠惜地球指出,缺乏法規支撐下,膠樽回收及再造市場仍將面對塑新生的窘局。然而,當局預計向立法會提交草案的日期,由原本今年內,可能延至明年初,無法給回收產業清晰的市場訊息。

本會建議:

✅環保部門該盡速在今年內向立法會提交草案,並於2025年內落實法例;

✅為提升回收成效,草案應以「按樽制」取代「回贈制」。當局建議的回贈制,建議為每回收一個膠樽提供一角回贈,誘因成疑;而這個金額,亦遠低於澳洲新南威爾斯的約五角港元。

反而,國際行之有效的「按樽制」,透過至少一元的押金做法,可達至80%以上的回收率。

✅促請立法會審議草案時,要嚴守監督功能,勿讓環保部門推出軟弱無力、和稀泥的法案,才能提升回收成效,減少廢膠污染,同時打通產業的回收再造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