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文章 新聞文章

新聞文章

應對氣候變化 施政要更大力度

datetime2023-11-04
分類
標簽
images

(2023 年 11 月 4 日 評論)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星期三發表《施政報告》,宣讀時間歷時200分鐘,比近月大熱的電影《Oppenheimer》來得還要長,也創下歷屆之最。可是在云云政策之中,環境及新能源方面的政策卻著墨不多。鑑於近月接連發生水浸、酷暑等氣候災害,公眾愈來愈關注氣候變化對香港的影響,可是在施政報告中少有相關政策,這不免令筆者憂慮當局對氣候議題的重視程度,以及對應的環境新政力度不足,未必能應對氣候變化及協助市民準備廢物徵費。

以下是筆者就著《施政報告》的一些觀察:

氣候變化過於依賴人為方案

《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應對氣候問題的方法,但全都集中於土木工程和氣象監測,依賴人為技術應對問題(而自然環境的保育,例如建立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則被視為「讓市民享有優質戶外生態教育及康樂設施」的措施)。

我們認為當局捨本逐末,只重視處理,卻輕視了預防工作,甚至忽略了自然界在維持氣候穩定的角色。近年各地愈加重視「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筆者希望當局應加快採納如提升郊野公園、綠化帶及濕地等的自然生境的固碳能力,並增強香港的藍綠空間規劃。

翻炒減廢政策

筆者發現《施政報告》中缺乏新的減廢政策,只是把討論多年的政策「翻炒」。雖然重申立場或可彰顯政府的施政決心,但也反映施政缺乏新意,例如各項生產者責任制,其實環保署早在2005年的《都市固體廢物管理政策大綱(2005-2014)》提出,更就此制訂立法時間表 ,可是18年來,輪呔、包裝物料、充電池等都還沒有進展。

至於塑膠飲品容器和紙包飲品盒的生產者責任制,也早在2021完成諮詢,並已納入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的議程,舊酒新瓶的做法,讓這份《施政報告》讀起來像政策進度匯報,多於是新政策的介紹。筆者期待當局應有超前思維,盡早制訂政策鼓勵廚餘回收、生產者責任制及進一步協助本地回收業,讓減廢回收的工作能互相配合,盡快邁向資源循環藍圖的目標。

演辭、KPI、宣傳資料不對應

第三首先,筆者發現《施政報告》、指定項目目標和宣傳資料內容似乎未有統一。例如〈附件:指定項目目標〉提到廚餘回收箱計畫會擴大到所有出租公共屋邨 ,但是《施政報告》演辭未有提及。

此外,局方寄予環團的宣傳資料,提到「將政府建築物的碳審計措施逐步推廣至政府基建設施」 ,我們歡迎做法,但這項舉措只見於宣傳資料,演辭和指定項目目標也沒有著墨。雖然演辭、附件和宣傳資料三者未必需要一式一樣,但我們期望有一個版本能詳列政策詳情,避免出現誤會,希望當局可以解釋,讓大眾了解最新的政策方向。

溝通渠道可再增強

最後,以往《施政報告》發表後,環境部門都會邀請環團和專業團體到政府辦公室,進一步解釋政策詳情。所以較少出現上文提及的資料不對應的情況,可是環團近年只收到政府部門的電郵,內附大嘥鬼單張乙份,因此無法就政策諮詢官員。筆者希望未來局方能和環團維持緊密溝通,讓大家掌握施政進度,一同確保環境政策能順應時代需要。

陳永傑
綠惜地球助理環境事務經理
2023 年 11 月 4 日

HK01 應對氣候變化 施政要更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