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及政策評論 Press Release & Policy Opinion

(2019年11月16日報導) 近日的社會事件,令網上社交平台也充滿硝煙,人人立場先行,劍拔弩張,一觸即發。在催淚彈問題上,有指摘示威者不對,有批評警方濫放,難以找到交集點。然而,催淚煙不分藍黃,只要吹到你府上、你孩子的校舍、你買菜的街市,便無法與閣下和家人的健康分割來看。所以,不如來個基本理解好嗎?

(2019年11月15日專頁文章) 訪問住旺角警署附近的懷孕媽媽,聽她說這幾個月一家大細的催淚彈生活。「兩次在回家途中遇上催淚彈,翌日小朋友流鼻水,六歲的妹妹頭暈發燒,三歲的弟弟發燒⋯」「成晚個肚『嗱住嗱住」,腳仔(胎兒)係咁踢,好驚。但係更驚係佢唔踢⋯」

(2019年11月11日新聞稿) 香港是自由港,轉口全球塑膠垃圾也非常「自由」,長年向發展中國家輸出垃圾。綠惜地球調查發現,本港分別是今年泰國(首九個月)和菲律賓(首七個月)的第二及第三大廢塑料來源地。過去一年,東南亞國家飽受洋垃圾之苦,近月相繼向輸出地退運數百個問題貨櫃,當中三宗涉及香港。

(2019年9月21日報導) 回收基金大手筆撥出3,000萬元,支援快將「乾塘」的前綫回收舖及拾荒者,料將成為業界的「吊命鹽水」。廢紙回收價持續低迷,回收業界成功向回收基金申請撥款,着力支持前綫回收者,計劃亦於周二(17日)起接受報名。凡符合要求的回收街舖及回收車,可按回收量每半個月獲發4,500至2.4萬元的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