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及政策評論 Press Release & Policy Opinion

(2021年11月29日 專欄)回港前訂防疫酒店,特地發電郵,要求入住期間「不用提供膠樽水、膠刀叉等即棄餐具,我會自備及煮水,減少即棄廢物。謝謝你。」對方回覆也快:”Well noted with your request, and we will not provide the bottle water and disposable tableware.”

(2021年11月18日 新聞稿) 綠惜地球自去年連番施壓下,促成香港槍會承諾清理射擊垃圾及重金屬污染,惟槍會態度未見積極。葵青地政處回應本會表示,署方已向香港槍會發出警告信,並把警告信送予土地登記冊註冊,也就是「釘契」。若情況沒改善,根據條例,署方有收回土地的權利。綠惜地球促請當局訂下清理「死線」,對違者採取嚴厲的法律行動,讓污染者承擔責任。

(2021年11月23日新聞稿)為期兩周的「明日大嶼」環評工程項目簡介(下稱簡介)公眾諮詢,將在後日(25日)結束。15個環保及關注團體批評,政府迴避公開關鍵的決策文件及進行完整的策略性環評,偷步提交簡介硬闖環評程序,此舉將忽略工程與鄰近發展帶來的累積環境影響,嚴重低估對海洋生態的破壞,甚至漠視環境局《香港氣候行動藍圖》的碳中和目標,是「工程凌駕環境」。團體將去信促請環保署否決簡介,守住環評程序第一道關卡,並呼籲公眾把握諮詢期表達意見。

(2021年11月9日專欄)我攝取環保資訊的途徑,環保網站和相關組羣自不在話下,但另一主要來源,是經濟刊物和財經版。經濟媒體主力報導股票、外匯、經濟政策和分析數據,表面上跟環保風馬牛不相及;但只要有商機,商界便願落本做研究,發放相關訊息,因此不難在財經版看到綠色市場趨勢,或從商品價格起落間管窺資源分配大局。若相信可持續發展,就不該只顧環境,忽視經濟和社會的因素,才能知己知彼,尋找可以推動環境改善的交集點來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