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The Green Earth

回贈Vs按樽費 應以理據理性討論

(2021年04月08日 評論)香港每日往堆填區扔掉約500萬個飲品膠樽,出口回收率卻只得卑微的0.5%,代表大家每飲完100瓶飲料,能送到回收場的膠樽平均不夠1個,情何以堪。環保署正開展「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公眾諮詢,建議市民每退還1個膠樽,可獲1角回贈獎勵;有民間組織更認為,僅5仙的鼓勵已經足夠,又把獎勵計劃和環保團體倡議的「按樽制」混作一談,讓人有魚目混珠的感覺。

一毫子?咪玩啦。

(2021年04月02日專欄)飲品膠樽垃圾氾濫,政府出計,市民每交回一個飲完的膠樽,賞你一角,以催谷回收量。不過坊間普遍認為金額太低,成效有限,有臉友更留言「人哋出個post都有五毛,香港人回樽得一毛」。

The Green Earth’s Annual Report on Hong Kong Beverage Plastic Bottle Brand Survey (2019-2020) Release

(Summary of the Chinese Press Release on 31 March 2021) The number of beverage plastic bottles has been among the top marine garbage in the world for many years, also an important indicator for marine waste monitoring. In 2019-2020, The Green Earth conducted 40 beach cleanups, counted a total of 10,349 waste plastic bottles, and compiled the “Annual Report on Beverage Plastic Bottle Brand Survey (2019-2020)”. The data suggested that the most common plastic bottle found in Hong Kong beaches are from 1. the new entrant to the market — China Resources C’estbon, 2. the global beverage giant Coca-Cola, and 3. the local brand Vita.

給廸的信

(2021年03月22日專欄)廸,「朱仔,今日之後可能要過一段日子才能見面,不知你到時可否寫信給我,update我環境運動的新動態嗎?」二月廿八日早上收到你的信息,明知「大難臨頭」仍心繫環保,我動容,內心「乸住乸住」。

《巴塞爾公約》規管廢塑膠條文生效 8個環保團體促請環保署嚴格執法 定期向立法會匯報工作

(2021年03月25日新聞稿) 規管全球有害廢物貿易的《巴塞爾公約》(下簡稱「公約」),2021年起正式管制廢塑膠貿易。香港這個自由港,一直是垃圾貿易的中轉重鎮,過去對中國大陸荼毒至深。香港政府雖聲稱履行《公約》,惟本港廢塑膠主要來源地美國並非公約的締約國,仍可能利用香港這個自由港作惡。故此,8個環保團體促請環保署及海關,嚴格執行《公約》,重點抽查廢塑膠主要來源地的貨櫃,並主動定期向立法會及公眾匯報把關工作,向全球不屑商人發出「香港不再是垃圾貿易自由港」重要訊息。

「發水」的減廢成果

(2021年03月05日專欄)這是一則「帶眼識數字」的警世文,附帶一個記者幾年前尋根問柢挖出來的一段故。它源於環境局近日的一段話:「觀乎過去十年間的宏觀數據,香港的都市固體廢物產生量由二○一○年的六百九十三萬公噸,降至二○一九年的五百六十七萬公噸,減少了18%。」廢物產生量減少,總算有交代,該開香檳了嗎?

環保團體提對付飲品膠樽對策: 採按樽制、提高按樽費、包攬規管紙包飲品盒

(2021年03月22日新聞稿)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今日討論膠樽生產者責任法規公眾諮詢(下稱諮詢),六個環保團體回收一百個膠樽,並連同寫有「回贈一毫冇誘因,百個膠樽得十蚊」的瓶中信,在立法會外向環境局請願。環保團體促請政府改為採立國際間行之有效的按樽制,並提高按樽金額,同時把紙包飲品盒等塑膠飲料容器納入規管。

台灣應對旱情 求神不如求己

(2021年03月22日 評論)今天是「國際水資源日」,台灣中南部水塘早前卻拉起警報,存水量最大的曾文水庫,儲水量僅剩15.3%,全台灣四分之一農田因缺水休耕。別以為這只是台灣一地的旱情,若情況再拖2個月,不但衝擊半導體製造商台積電的股價,還可能進一步打亂全球芯片(又稱晶片)的供應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