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21

深海陰謀

(2021年04月30日專欄)話題紀錄片《深海陰謀》(Seaspiracy)三月下旬登場,旋即搶佔Netflix多個市場的收視Top 10。看過的觀眾,或會為舌尖上的魚肉深感罪孽。

港須加緊減碳 力壓總排放量

(2021年05月01日 評論)你會怎樣評價環境局的減碳工作?有國際環保組織負責人這樣回答:「可恥」,指的是政府長年在減碳上的不作為。若非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提出2060年的碳中和目標,香港不得不緊跟,本港的2050年碳中和時間表不知會拖到何年何月。

地球「發燒」多年 減排勿歎慢板

(2021年04月17日 評論)今年4月22日地球日的主題是「修復我們的地球」(Restore Our Earth)。對持續發燒的地球先生來說,中美兩大溫室氣體排放國若無法「修復關係」、協力對抗全球氣候變化,說甚麼也都只是空話。也因此,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本月14至17日到訪上海,就氣候合作交換意見,備受國際社會關注。

給Roy的信

(2021年04月16日專欄)Roy,「有人話,玩槍嘅人有背景,郁唔到佢做嘢㗎!我都唔知得唔得㗎,不過就深信,唔試過,點知唔得?咬住唔放,先試到韌力……」這是我在社交媒體寫過的話,對於如何迫使香港槍會承擔環境責任,還未有十足把握。而議會內的你成為重要佐力,打出一個缺口,令這宗揭發七年的污染事件終於在過去兩年取得突破,「做到啲嘢」。

回贈Vs按樽費 應以理據理性討論

(2021年04月08日 評論)香港每日往堆填區扔掉約500萬個飲品膠樽,出口回收率卻只得卑微的0.5%,代表大家每飲完100瓶飲料,能送到回收場的膠樽平均不夠1個,情何以堪。環保署正開展「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公眾諮詢,建議市民每退還1個膠樽,可獲1角回贈獎勵;有民間組織更認為,僅5仙的鼓勵已經足夠,又把獎勵計劃和環保團體倡議的「按樽制」混作一談,讓人有魚目混珠的感覺。

一毫子?咪玩啦。

(2021年04月02日專欄)飲品膠樽垃圾氾濫,政府出計,市民每交回一個飲完的膠樽,賞你一角,以催谷回收量。不過坊間普遍認為金額太低,成效有限,有臉友更留言「人哋出個post都有五毛,香港人回樽得一毛」。

《飲品膠樽品牌調查年度報告(2019-2020)》 飲品膠樽生產者責任法規須盡早出台

(2021年03月31日新聞稿) 飲品膠樽數量長年位居全球海洋垃圾前列,為監察海廢的重要指標*。過去一年,綠惜地球進行了40場淨灘,清點出共10,349個廢膠樽,完成了《飲品膠樽品牌調查年度報告(2019-2020)》。報告發現,香港灘岸出現最多的三大膠樽品牌垃圾,分別為近年進軍香港、華潤集團旗下的內地品牌華潤怡寶,全球飲品巨企可口可樂、及本地的維他。

《巴塞爾公約》規管廢塑膠條文生效 8個環保團體促請環保署嚴格執法 定期向立法會匯報工作

(2021年03月25日新聞稿) 規管全球有害廢物貿易的《巴塞爾公約》(下簡稱「公約」),2021年起正式管制廢塑膠貿易。香港這個自由港,一直是垃圾貿易的中轉重鎮,過去對中國大陸荼毒至深。香港政府雖聲稱履行《公約》,惟本港廢塑膠主要來源地美國並非公約的締約國,仍可能利用香港這個自由港作惡。故此,8個環保團體促請環保署及海關,嚴格執行《公約》,重點抽查廢塑膠主要來源地的貨櫃,並主動定期向立法會及公眾匯報把關工作,向全球不屑商人發出「香港不再是垃圾貿易自由港」重要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