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19

千秋萬世的賭注

(2019年9月5日專欄) 推荐HBO甚獲好評的劇集《切爾諾貝爾》(Chernobyl),此劇重塑1986年前蘇聯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災難,在虛虛實實之間,甚有警世意味。劇中講述核電廠出事不久,有高官輕率地聲稱災場輻射與照X光檢查的影響差無幾,殊不知正如熒幕中的核專家所言:「每一顆(電廠洩漏出的)鈾原子,等同子彈一樣危險」。

減碳長策 港府怎爭能源自主空間

(2019年8月24日報導) 傳媒友人說,近月全城關注反修例,環保題材要暫且讓路。言猶在耳,一則由連登爆出的環保帖文,瞬間在社交媒體廣泛流傳,節錄如下:「政府趁亂打算偷偷通過議案,用超高價向大陸買電,將香港儲備滙走!」帖文提及的,是可持續發展委員會6月推出的《長遠減碳策略》公眾諮詢文件,目標是制定對策,與全球協力…

發夢見到……希望

(2019年8月22日專欄) 聽朋友說夢,很荒誕。夢中她有敏感症,還是很少很少聽過的塑膠敏感,只要觸碰到塑料製的餐具,就會很不舒服。你一定會問,生活中任誰都擺脫不了塑膠,此人豈不敏感難耐?然而,發夢就是發夢,犯駁是必然的,哪來那麼多連戲?回到夢境,當事人要坐長途機,總得用餐,但飛機餐都用上塑膠器皿…

釋誠意破亂局 林鄭宜積極回應

(2019年8月10日報導) 每年施政報告前,敝機構總幹事劉祉鋒都會執筆就環保政策提出建言,政府也不時聽納。然而,來到今年,我第一次見他下筆艱難,差點寫不下去。對於要如何向特首林鄭月娥進言獻策,他感到猶豫。這位高高在上的行政長官似乎已經緊閉了雙耳:百萬人上街吶喊,她聽不進去…

婆婆不見了

(2019年8月8日專欄) 上班出地鐵,總是在出口遇上收集免費報紙和紙皮的婆婆。婆婆也是我掌握廢紙行程的情報員:聊到去年聖誕前每公斤1.5元的回收紙價,她喜上眉梢;過年後紙價跳岸式插水,她眉頭深鎖。到近日,價格下挫至4角,婆婆不見了。

滬史上最嚴垃圾分類 捲土重來

(2019年7月27日報導) 內地朋友聊起上海市風風火火的垃圾分類,指每晚提垃圾袋到廢物收集設施前,都會給站崗的環保大媽來一句:「你是甚麼垃圾?」大媽不是罵人,而是問袋中是甚麼廢物。大媽旁,通常有警察監督,確保回收「使命必達」。

罵人也請照照鏡子

(2019年7月25日專欄) 起題的話,這篇文章可以叫─《美國:人均製造最多垃圾的國家》。… 香港遊客多,固然會推高垃圾量,亦抵銷了部分減廢的成果。然而,遠在自由行之前,香港的垃圾量早就多得離譜,賴不得人。如果說此文在數美國不是,不如提醒大家照照鏡子。真要為文章起題的話,還得加上這句才算公允──「香港:人均製造最多垃圾的城市」。

加強披露環保及管治信息 有助提升上市企業回報

(2019年7月16日新聞稿) 香港交易所(下稱「港交所」)正進行公眾諮詢,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撰寫《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下簡稱「ESG報告」)之餘,還須披露更多溫室氣體、減廢等關鍵資料。綠惜地球在檢視50隻恆生指數成份股的ESG報告後,發現報告在環保及管治上質素參差,促請加強規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