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The Green Earth

方便的距離

(2018年12月31日) 環境局星星局長預告,香港未來的飲品膠樽生產者責任法規應會採納按樽制。要成功推行按樽,可有秘訣?英國專研塑料回收的非牟利組織RECOUP剛完成調查,結論是二字金言:方便(Convenience)。

土地供應諮詢報告為明日大嶼「抬轎」 環保團體要求政府優先規劃棕地無須填海

(2018年12月31日新聞稿) 香港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今日向政府遞交最終報告,13個環保團體批評, 政府低估棕地潛力,要求當局順應民意,盡快公佈規劃署進行的「新界棕地使用及作業現況研究─可行性研究」結果,優先規劃棕地,釋放土地資源;而八個優先選項提供逾3200公頃土地,即使剔除東大嶼人工島,仍有逾2200公頃土地,超過2030+預測的1200公頃土地需求,根本無須大規模填海興建人工島。

減廢中期成績表「唔合格」 亟須加快落實廢物收費政策

(2018年12月27日新聞稿)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許諾,要把2017年的都市垃圾棄置量減至人均1公斤,不過,環保署今日發布的《都市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17》顯示,人均廢物棄置量不減反增至1.45公斤,意謂減廢成績「唔合格」。綠惜地球表示,香港更要盡早落實廢物收費政策,遏止居高不下的垃圾棄置量。

慎防洋垃圾攻港 垃圾收費更須盡早落實

(2018年12月24日新聞稿) 經常說香港沒有工業,但2017年香港工業廢物棄置量,竟較2016年大幅增長20%,打平了1991年的紀錄,並遠高於「家居廢物」(0.1%)、「都市固體廢物」(3.7%)和「商業廢物」(6.3%)的增幅。綠惜地球警告,這當中大量垃圾其實來自外地,環保部門有責任拒諸門外。而未有垃圾收費前,這些「洋垃圾」即使在香港傾倒,幾近零成本,並不公平。

生產開大水喉 即棄包裝減廢難

(2018年12月15日) 香港民間上周四公布首份即棄飲品包裝報告,揭示香港去年生產的即棄飲品容器,超過21億件。把這個天文數字拉到生活,就是香港人平均每三天便會喝掉兩瓶膠樽、鋁罐、紙盒或者玻璃樽的即棄包裝飲料;而飲完的樽樽罐罐,8成以上被扔到堆填區。

環團委託大學進行民意調查 85%市民支持垃圾按量收費

(2018年12月4日新聞稿) 綠惜地球、綠領行動、綠色力量、長春社及綠色和平五個本地環團,委託大學就市民對廢物收費立法取態進行獨立民意調查,85.5%的受訪者支持以污者自付原則處理垃圾,態度正面。值得留意的是,調查發現,基層受訪者(月入$9999或以下,公屋戶受訪者)分別有83.3%和86.4%「支持實施垃圾徵費,以減少廢物量」。環團發言人表示,調查反映基層同樣關心減廢,同時願意承擔應有的綠色公民責任,相信在政府向綜援戶等提供補貼等措施後,能進一步釋除經濟負擔的疑慮。